教授讲专业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对世界史专业的几点认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历史RUC Author 王大庆
编者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是学问的中心,是帮助青年人涵养心智、锤炼意志、放飞理想的平台。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博雅和理性的活动,是志趣相投的一批人的智慧激荡。在【教授讲专业】栏目,我们邀请了人民大学的名师大家、杰出学者讲述专业的历史积淀、特色亮点、发展前景等,为高中生们找寻专业兴趣、确立专业目标、理性选择专业提供权威参考。
王大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历史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上古史,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和中外历史比较。迄今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六部,教材三部,译著五部。著有《本与末——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古代希腊赛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等,译有《希腊人和希腊文明》(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等。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赴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作短期学术交流。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对世界史专业的几点认识
美国著名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曾说:“一个人的双脚应该植根于他的国家,但是他的双眼则应该环顾整个世界。”一个人要认识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不能不去学习和了解这个世界的历史。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的历史。正是通过历史的记忆和记录,人类的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历史学无疑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学科,尤其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成熟而完备的历史编纂学,形成了世界古代文明中几乎独一无二的“隔代修史”的大传统,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的学术中,历史学一直居于中心位置。正是这种“以史为鉴”的优秀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铸就了中华文化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在古代世界四个独立起源的文明中,中国成为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且绵延至今的文明。
虽然从历史学诞生之日起,历史学家们就有了撰写整个世界的历史的愿望与要求,但由于古代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相对的隔绝状态和古人在地理知识上的局限性,不可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整个世界的历史。例如,从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司马迁,到古代希腊的“史学之父”希罗多德,都曾经把历史撰述的范围扩大到自身的文明之外,写出了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的世界的历史。不过,由于上述的种种限制,他们所撰写的史书充其量也只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或东亚地区的历史。在中古时期,历史学家们撰写世界历史的努力又受到了宗教神学或狭隘的民族观念的束缚,还是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直到在1500年前后,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及随后的殖民运动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尤其是在欧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之后,上述所有的书写真正的“世界史”的种种局限才被彻底打破,在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涉及全世界各大洲和所有文明地区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著作。到了19世纪,在欧洲的一些综合性大学中,作为一个新的专业研究领域的世界史学科先后被建立起来。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言,“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可见,与古老的历史学相比,在世界范围内,作为历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的“世界史”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它是伴随着近代世界的形成和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出现而诞生的。
在中国,对世界历史的了解和认识真正起步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欧洲列强用坚船利炮打破了天朝大国的大门,中国人才开始认识到“开眼看世界”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尤其是学习条件上的限制和研究基础的薄弱,中国的世界史学科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建立。但是,在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的这个起步阶段,又受到了“左”倾思想和苏联教条主义的世界史体系的强烈影响,只有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才迎来了世界史研究的“春天”。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不论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外文资料的积累与译介上,还是在学术著作的出版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其中,周谷城、林志纯、吴于廑、齐世荣、刘家和等老一代历史学家们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有大量的中青年学者或出国深造,或潜心为学,在世界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世界史的研究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更是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在当代中国经济腾飞和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大背景下,要想真正地融入世界,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尤其是要处理好与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文明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都需要我们加强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为此,2011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学科目录,其中的一项重大调整就是首次把“世界史”提升为与“中国史”和“考古学”相并列的一级学科。这项举措的出台,既明确地反映出我们的国家要加强世界史研究的决心,也必将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说起世界史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和主要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蔚为大观。从时间上贯通古今,可以划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和世界当代史等。从空间上无所不包,按照国别,可以划分为美国史、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俄国史、印度史等,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重要的国家;按照地区,可以划分为亚洲史、欧洲史、美洲史、非洲史等,区域史的研究正在成为世界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路径。从文明圈或文化圈上,又可以划分为基督教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等,如何加强各个文明圈或文化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避免或缓解美国学者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除了上述的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之外,近年来还出现了很多新兴的研究课题或分支学科,比如全球史研究、环境史研究、微观史研究、大历史研究等,这些“新成员”的加入,既扩大了世界史研究的视野,丰富了世界史研究的维度,也带来了很多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这些都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助于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很多世界性的困境和难题。
不过,要学好世界史却并不容易。
第一,与学习中国史不同的是,学习世界史必须要攻克多道“语言关”。为了学习和研究某个域外国家或文明的历史,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那个国家或文明的语言,比如,学习古代希腊史就要掌握古代希腊语,学习古罗马史就要掌握古代拉丁文,只有学习了其本国的语言,才能真正地理解它的文化和思想。其实,对于世界史的学习而言,仅仅掌握一个国家的外语还是不够的,因为还需要阅读大量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可能是用英文、德文和法文等国际上通用的现代外语撰写的,为此,还需要精通一门以上的现代外语,才能够紧跟学术前沿,做出突破性的研究。总之,学好外国语是学好世界史的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第二,学习世界史不仅要掌握多门外语,还要想方设法地全面接触和理解外国的文化,克服文化上的隔阂与障碍,力图设身处地地从“局内人”的视角进入到外国历史的语境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作为“他者”的异域文化,并对其历史做出正确的与合理的解释。其实,对于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中国人来说,一般性地了解外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不难,难的是真正地理解外国的文化乃至域外民族的思维方式,所以说,“文化关”是学习世界史的第二道难关。要渡过这道难关,不仅需要博览群书,还需要走出国门,去直接体验外国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世界史的学习。
第三,要学好世界史,不仅不能放弃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学习,而且还要充分重视和适当加强,因为只有立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和文化,才能够为外国历史的学习找到一个不可或缺的“参照系”或“根据地”,才能够对世界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做出我们自身的理解、解释和判断。在当今世界,如何加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文明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是世界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心怀“温情与敬意”(钱穆《国史大纲》),也要对外国的历史和文化心怀“温情与敬意”。著名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对外国历史理解的深度是与他对本民族历史理解的深度成正比的。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只有“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术,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才能把世界史学好。近年来,不论是在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研究当中,中外交流史和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都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在这个意义上,学好中国史也是学好世界史的一个必要前提。
综上所述,不论从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还是从个人能力的提升和知识面的拓展来看,世界史专业的学习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各行各业,尤其是外事、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单位,都十分急需世界史专业的人才,这种需求还会随着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而继续加大。在此,希望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不畏艰难,勇于攻坚,加入到学习和研究世界史的行列中来!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乔治·桑塔亚纳的那句话吧,立足于本民族,放眼于全世界,正是世界史专业学习的目标与方向。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不仅需要坚守和弘扬自身的优良传统,更需要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使我们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个历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选自《你的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专业介绍》
历史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下设历史系、清史所、考古文博系,同时拥有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大一级学科点。中国史专业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中外关系史等二级学科教研室建制完备;世界史学科设有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考古文博系设有先秦考古、汉唐考古、宋元考古和文博科技四个教研室。三个一级学科均拥有硕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招生培养本科生。秦汉、唐宋、清史、民国史研究力量雄厚,闻名学界;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等二级学科,都具有各自优长。世界史侧重政治史、宗教史等,正广延海内外人才,快速发展。考古学科侧重北方民族考古,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在中国考古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生态史、公共史学等新兴学科蓬勃发展,引领潮流。历史学院自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近三年既有毕业生赴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也有毕业生被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粮集团、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聘用。